当前位置: 首页 >> 前线观察:亲睹点火 倍加怀念92巴塞罗那之夏

  文艺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坐在主席台下面靠右侧的看台上,已然有些疲惫,不过心里仍然有个盼头,希望能够看到一个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点火仪式,也算是给这个庞杂开幕式画上个出彩的句号。身旁的同行突然拍我——你看!
  
  扭头向右,眼往上抬,我激灵灵打了个冷战!第一个感觉就是——恐怖!
  
  幽蓝色的夜空,和体育场天棚的交界处,一个巨大漆黑的半身人影,正在探头俯视体育场内的一切,看不到他的面孔,他一动不动,我的汗毛顿时炸了起来。
  
  转瞬突然想起,这显然应该就是此前听到的那个有可能启用的机器人点火方案的主角···可是,可是他的亮相前,太诡异了。
  
  近十万人的欢呼声中,这个巨人慢慢升起,无数追光中,展现出了钢筋电缆的全身,沿着早就横跨体育场上空的钢索,动作僵硬乖张,未行至一半,骤然想起,去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文明人偶行进,手足躯干动作就是这般无二。或者是雅典和南京的动作设计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连着两次看到同样的动作,很容易审美疲劳。
  
  一转念,大个子已经被吊到了火炬前面,如果他有生命,那只能说他太敷衍了事——手里的火炬还没碰到主火炬,后者就腾地火苗子三丈高了,不过他没有,所以,他也不可能听到观众们的挑剔声音。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体育场另一侧后。
  
  这就是此前三缄其口的点火仪式。
  
  虽然卖了很多关子,搞得神神秘秘,不过当这个硕大的机器人映入人们眼帘的第一个5秒钟后开始,我们就知道后面的故事了——不会再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他在空中滑行的数十秒,以及最后的此火彼火,都成了应尽的程式套路。就如不高明的爱情肥皂剧,刚刚开始3分钟,你就知道结局百分之百会是怎样了,中间仍然被编剧兴致勃勃地填满了“我爱你”呀“我恨你”。
  
  15年前,我以背景操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当时许海峰、高敏们举着火炬绕场一周,然后上台点火的场景,让人们看到了88年汉城奥运会的影子,虽然不出彩,但在那个时候,表现力已经足够了。15年过去了,开销翻了若干,冲击力当然不差,但“性价比”真的打了折扣。
  
  2000年的悉尼水中取火,难在构思巧妙;1996年的亚特兰大阿里颤抖,贵在以情动人,但我最怀念的,还是1992年夏夜的巴塞罗那,那个残疾射箭运动员,凌空射出的那支火箭——落在火炬里瞬间前那怕是0.1秒,你也会为是否成功点燃而捏一把汗!
  
  知道吗?当年为了制造悬念,在最后一次彩排的时候,组委会特命这位练习了1000多遍的箭手将箭射偏到了看台上!当然是没带火的,看台也特意是空的。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