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奥代表团探望上海智障儿童 用心品味甜与苦
  世上有哪一种感情,比父爱或母爱更无私、更诚挚?即使孩子患有智力缺陷,但骨肉相连,割舍不断。

  恐怕也不会有人,比蒂姆·施莱佛们更能理解智障孩子家庭的心酸。

  昨天下午,国际特奥会代表团一行来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那里正进行着“东亚区家长领袖论坛”。国际特奥会主席施莱佛与近30名智障孩子的家长会聚一堂,聆听他们的心声。

  更快分享

  “我那12岁的小儿子,今年参加了长野冬季特奥会,夺得2块金牌。”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母亲,激动得连声音都有些颤抖:“最关键的,当然不是奖牌。从特奥会回来后,他第一次独自去看牙医,第一次自己打车去训练,第一次坐巴士回家……”

  家长们争相交流心得体会。无论孩子的进步多么微小,也足以令父母兴奋好一阵子。

  “那么,为何不把这些经验,上传到网站里,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分享呢?”有人这样提议。

  “好主意。”智障孩子的父母们连连点头。

  更多自豪

  特奥会上的奖牌,给智障孩子及他们的家庭增添了信心。“自从有了体育,我们家似乎亮堂了许多,真够神奇的。”一位来自陕西的父亲欣慰地说。

  因工作需要,他时常接受媒体采访。以往夫人总要叮嘱他:“千万不要提小孩的事。”如今,他已能坦然面对话筒,聊自己的智障孩子。“能走出这一步,可不容易啊。”

  而更多的家长仍不愿在公众场合,主动谈起子女。由于智力、学历上的缺陷,智障孩子很难在社会中,觅得一席之地。

  施莱佛当场提出,为智障儿设立“家庭自豪日”,“既是为孩子骄傲,也是为你们自己的努力。时间就定在明年10月吧——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的前一年……”

  更大发展

  有人建议,对家长进行特奥项目的专门培训,将学校与家庭的特奥训练结合起来。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智障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当孩子们开始特奥训练时,你们必须走在最前面,因为你们是他们的‘原动力’,担子可不轻啊。”施莱佛意味深长地说。

  事实上,为了帮助智障孩子家庭走出困境,国内早已开始举办“家庭支持联络网培训班”,使一大批遭受创伤的家长携手互助,共渡难关。

  “你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孩子,更是为所有的智障儿童奔波。”对此,施莱佛深受感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克服阻力,取得更大的发展……”见习记者姚盈知

  脱下外套,国际特奥会的官员们俨然一个个运动健将。昨天下午,国际特奥会代表团一行来到上海特奥培训中心体育馆,与智障孩子们一起运动。篮球、羽毛球、长绳、跳圈、独轮车……看到这么多大人陪自己玩,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而官员们则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本报记者彭幼龙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