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下的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保障是一个重要环节。运动队进进出出,是体育界新老交替的必然规律,上海近年实施多渠道安置运动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经验。
上海现有在役选手1100多名,每年退役运动员安置,要占总人数的10%左右。而一直以来,运动员退役分配是个不小的难题,分配渠道不畅常常使得队伍调整、新老交替出现“出路堵塞”现象,给运动项目的发展、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上海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做好运动员保障,为竞技体育发展构筑人才服务平台,安置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一招:组织安置解决后顾之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体育局与劳动、人事部门联手,采取组织安置办法以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可实践下来“挖坑种萝卜”的形式,也存在不少弊端,或由单位“包办”,无法充分发挥个人所长;或为到好单位,通过各方关系“暗箱操作”;或是“乱点鸳鸯谱”缺少公平竞争的环境。1995年,上海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在指令性计划下搭建接受单位与退役选手的双向选择平台。
具体而言,在双向选择会上,供需双方面对面通过洽谈落实安置去向,这就好比是“自由恋爱”。如技巧世界冠军陆美娟与上海航空公司“一见钟情”,成了培养“空姐”的形体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航空公司也为有冠军级教师感到十分满意。七运会女子双人皮艇冠军张红妹退役后,被上海黄浦公安分局特警队相中,成为一名优秀“警花”。而对未落实去向的运动员,则由人事局、劳动局出面协调配对“包干”,保证每个退役选手都能得到妥善安置。这样,运动员内部竞争相对公平,也激励运动员多学文化、学知识、学技能。
第二招:鼓励自主择业
从2000年推行自主择业后,鼓励运动员自找出路、自谋职业、自我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是从安置形势的需要、才力的许可程度、运动员的接受程度以及今后调整空间等方面作了考虑。“一次性买断”的政策,目前已有232人作此选择。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一次性奖励金额1300多万元,平均每人近6万元。“一次性买断”发放标准综合兼顾了运龄、成绩,今后保障等因素。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文件,对标准又作了调整。具体而言,基础安置费从1万元,去年提高到2万2千元。运龄安置费原每年2千,考虑到退役选手中,大多运龄较短,调整中补偿费增幅较大,平均提高1万元。成绩安置费则按运动成绩分档发放。在七运会和八运会上夺得多枚金牌的熊国鸣三年前退役时就走到了这一行列。时隔几年,他自己走上了教练员岗位,有了更深的体会,认为这样的办法既符合目前的社会趋势,也实实在在地为运动员解除后顾之忧,能保证多出人才。
虽说由运动员自愿申请,主管部门仍按照人性化操作,在审批前,与每位选择这一安置途径的运动员谈心,进行岗前教育,勉励走好未来的就业之路。并进行问卷调查,在2000年安置的105人中,有19人选择这一途径,占总数的18%左右,共发放“一次性安置费”117.73万元,平均每人6.2万元左右。2001年为23人,2003年有52人提出了“自谋出路”的申请。
第三招:倡导读书学习
退役运动员进入全日制高校学习是最理想的安置出路,上海特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除原设的奖学金、助学金外,根据运动成绩给予一定补贴。七运会和八运会连续两届女足冠军成员谢慧琳退役时就主动选择了到高校深造。现在,每年有10多名退役选手像她一样进入高等学府,占安置人数的10%左右。
同时扩大了运动员职业培训,相继开展了英语、公文写作及电脑知识与操作、电脑数码影像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参与激烈的求职竞争能力。如上海某区曾发生劫持事件,在解救人质的危机时刻,第一个冲上去擒拿歹徒的就是安置到公安的退役运动员。从另一侧面反映运动员在特殊岗位上胜人一筹的匹配性。
十运会后,又将有一批选手告别赛场,开始人生的又一次拼搏,上海仍将按照已经较为完善的保障体制,做好退役安置。十运会后,还将与有关教育部门研讨改革运动员文化课程设置,通过增加职业技能应用知识学习,考核申领职业资格证书,来拓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