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专门立项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在全国选择了江苏、河南、贵州作为东中西部的试点单位,本报记者通过在南京召开的现场会发现,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不是送文凭是争文凭
“我曾经在学生拿着一张毕业通知单就那么走了的时候百感交集,有的孩子说,‘当运动员十几年、二十几年,今后我不知道该如何谋求我的生存。’”这是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华洪兴在本次评估期间的一段肺腑之言。
大学的“入口”是畅通的,但如何让我们的优秀运动员“进得去”也能“出得来”呢?“出口”得靠自己挖。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运动员学习目的尚不明确,学习习惯也未形成,学习自觉性较差,不少学生基础薄弱。尽管目前不少大学专门成立运动员班,但是这些知名大学一贯严谨的学位颁发体制和严格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得大学已经放宽的对运动员的额外照顾,对运动员来说依然苛刻。江苏体育局领导就曾经到某著名大学和校长反复交谈,为进入这所大学的全部优秀运动员减掉了这所大学不论文理科学生都必须要通过的学位课程———高等数学。这在这所大学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为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这门课如果不“通融”,通过的机会几乎为零。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指出,对于运动员来说,一方面是成才,一方面是成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保障运动员进出的渠道比较畅通。20世纪80年代,运动员完全可以通过政策进行安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有了更多的挑战,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分配就业问题,实际上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才实学,就要求文凭必须是“争来”的,而不能是“送来”的。
学训矛盾可以有效解决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很多教练员和训练工作管理者不支持教学,学训矛盾难以解决。通过本次评估对江苏和河南两地的调查发现,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两地不少优秀运动队都实行了以领队为主、教练员为辅的文化学习管理体制。江苏女子垒球队总教练宋秋元表示,他很支持队员学习,现在女垒的孩子们都在南京工业大学读书,孩子们对以后的出路心里踏实,练得也更卖力气。
运动员外出训练和比赛比较多,学训矛盾突出,这是事实。江苏省蹦床队队员顾凌说,很多运动员小的时候,一开始想好好学,可是慢慢由于反复拖课,越来越跟不上就不想学了。解决学训矛盾也就是解决好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的矛盾。在南京体院学校除设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单元测验,学一段考一段,这样既能强化精讲多练的教学意识,又能以考促学,提高运动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校还采用全班集中教学和单独给比赛缺课的学生补课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目前江苏省优秀运动员全部被安排到相关的学历层次就读,就充分得益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实行,既满足了训练及参赛需要,又保证顺利完成了学业。
多部门协调保证运动员权力
在专家看来,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高等职业教育为辅助,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现役运动员文化教育与退役运动员文化教育并重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将是使中国运动员受益一生的保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把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需要多部门的协调。
近年来通过各省市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省队校办点、与高校联合办队,高校解决了一大批运动员进入其他高等院校深造的问题,但如何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运动员;如何使教育系统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些都还远远不够。另外在保证运动员基础教育方面,加强依法施教方面,各地还参差不齐。
蒋志学表示,运动员文化教育做和不做肯定是不一样的,几个地区的试点只是对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的论证,归纳和总结,不一定就是打出多么高的分数,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新的办法,真正对运动员负责到底并最终使运动员二次就业渠道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