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在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是北京奥运会最出彩的方面,也是北京奥运会最难的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的奥运会,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挑战。但通过一周在北京的采访,记者已经能够从点滴中感受到通过“人文奥运”建设透出的和谐氛围。
工地上的人文关怀
从北辰西路进入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临时建筑,上面的招牌透露出它们的“身份”:“奥运建设者超市”、“奥运建设者邮局”、“奥运建设者阅览室”……在这块工地上,那些惯常被我们称作“民工”的人成为了2008奥运建设者,一个小小的称呼的改变,彰显了奥林匹克文化对于人们观念的冲击。
在这个称呼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也发挥着主人翁精神,为实现北京奥运会场馆计划努力着。北京奥组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鸟巢’还在土方建设刚开始时,我来过一次这里。中午的时候,工人们没有地方休息,沿着路两旁坐满了人,但却没有一点混乱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感动。”
走在工地里,记者更惊异于这里的井然有序。有一些工地里甚至有小块的草地,还有鲜花点缀其间。大风刮起时,工地里扬起的也不是沙尘,而是一层由工地旁的喷水装置喷出的水雾。
国家体育馆承建方的负责人沈永山告诉记者,在他们的施工过程中,注意工人的身体健康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去年夏天,为了防止工人上火,他们除了每天保证工人有足够的开水、茶水外,还每天提供一个西瓜和足够的绿豆汤。同时他们也特别重视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各种各样的小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人文奥运’不是一句空话。‘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方方面面人的需要。”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顾问万嗣铨说的这种需要,不仅仅是针对两年后的北京,也是针对这些正在为北京实现梦想而踏实工作的每个人。
场馆中的人文设计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吴竞军在介绍“2008”工程建设时说:“我们强调在硬件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从文物保护、建筑的文化理念、人文景观建设各方面充分考虑文化内涵。为运动员、教练员、观众、记者和官员以及普通观众进行细节设计,体育专家指导完善,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服务。”
于是,在人文奥运的要求下,一些细节问题成为每个奥运场馆设计者和施工单位都要考虑的问题。运动员休息室应该有多少个衣柜?平均几个人一个淋浴喷头合适?如何解决观众观看比赛和运动员比赛之间产生的矛盾?如何在不影响比赛的情况下,尽量让观众享受自然的风、阳光……
北京奥运会实际上是两个奥运会,在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后,还将举行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奥运村也将迎来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和官员,因此在奥运村的功能设计上必须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对此,万嗣铨说:“奥运村内的设施将不仅实现‘无障碍’,而且我们已经考虑好了哪些房间将接待盲人,哪些房间将接待肢残人,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做了相应设计。”
在场馆的功能上,他们更是全盘考虑了赛后方便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需要,设计了大量的临时性设施,以方便这些场馆从专业场馆向多用途场馆过渡。在奥运会后,这些场馆更将成为所在区域的文体活动中心。“水立方”的一位业主负责人告诉记者,赛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大的戏水乐园,以满足这一带群众的健身需求。
社区里的人文建设
“Oneworld,Onedream!”、“Ifyougetlostorneedgettingdirections,pleaseaskmethevolunteer.”67岁的石玉芹认真地跟着来自北京商务学院的大二学生林雁南读着。“我是我们东四社区开办公益英语大课堂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学了两年了。这本书上的句子我都能说,有时候,我还会到别的地方帮他们学外语。”石大妈自豪地说。
4月21日,当记者来到北京第一个奥林匹克社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采访时,被正在这里学英语的一群老人们吸引了。据介绍,2003年8月,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与新东方教育学校联合推出了“市民学外语”进社区活动,9月20日,社区市民公益英语大课堂正式开课。现在已到了第四期。新东方教育学校选派了一些志愿者经过培训,进入社区担任教师,并专门编写了“社区英语教材”,免费进行授课。
石玉芹说:“有时候我看到老外在路边看地图,就会主动走过去问他去哪儿。要是能用英语给他指路,我就特别高兴。”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曹永军则告诉记者,这种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希望能对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有所帮助。
像这样以2008年为契机,加快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活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还有许多。曹永军说,将奥林匹克文化理念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更好的人文环境和涉外语言文化氛围,使社区居民以开放的胸怀、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投入迎接奥运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让群众理解和支持奥林匹克运动,才能真正当好东道主。“不过,我们并不是仅仅以奥运会为目标,我们更注重的是奥运会后人的素质的提高。”
学校里的人文教育
4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九中学正在进行一次校内直播,直播的内容是他们举办的2008奥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选拔赛决赛。在直播现场内,8位参加决赛的同学各展身手,展示了自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场下,那些支持他们的同学,更是打出了各种常在赛场上见到的口号为他们加油。
“这只是我们现在校园中的一个普通活动。由于多数在校生2008年将成为大学生,而奥运会志愿者多由首都大学生组成。作为首批20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之一,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当奥运来临,我将成为怎样的人’、‘做奥运志愿者’征文比赛。校内篮球比赛的主题是‘做文明观众’、‘做文明运动员’等活动,对学生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麻宝山说。
据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市将第一批20所中小学校命名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按照计划,截止到今年9月,全市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将达到300多所。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表明,中小学校将按要求把学生学习奥林匹克知识列入学期学生评价手册,而从今年开始到2008年,北京市的中考和高考也将适度出现反映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
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4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6年,北京奥组委将联合教育部启动全国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评选500余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通过学校课程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命名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主办城市开展“同心结”国际交流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奥林匹克教育的系列展示活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开发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
蒋效愚说他在北京奥运会筹备过程和举行期间,最担心的是人的问题,在两年内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是摆在奥组委面前最艰巨的问题。不过,在人文奥运的旗帜下,这个目标并非不可实现。
□本报记者梁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