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奥运历史感动女垒志愿者 重新认识"重在参与"
  首都经贸大学“好运2008”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志愿者服务系列讲座第2场,于5月19日晚在该校丰台校区礼堂举办
  
  本报记者洪向东报道 5月19日晚,首都经贸大学丰台校区的礼堂里传出阵阵笑声。从晚上6点开始,北京体育大学孙葆丽教授就开始在这个礼堂里为530多名学生讲起了奥运会的故事。故事讲得生动,惹得同学们笑声不断。这些同学都想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上当志愿者。2个小时的讲座,对于他们,是一次预热培训,用首经贸校团委副书记冯博的话说,“是对体育运动精神的再认识、对体育文化的人文教育。”
  
  志愿者接受奥运历史洗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4级学生孙亚飞是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的骨干志愿者候选人之一。从头到尾认真听完讲座的她,感慨颇多:“不听孙教授今天的讲座,我可能就不会知道第1届奥运会才有12个国家参与,只有200多名运动员参与竞技。”
  
  让她始料不及的是,最初的奥运会,即使运动员得到了冠军,也没有金牌发,只有“银牌”。人们在短跑比赛时,甚至还不知道蹲着起跑,一位美国运动员第一次蹲着起跑参加100米比赛时,甚至遭到了观众和参赛运动员的嘲笑。运动员参与比赛的装备是简陋的,人们穿着厚重的马靴去参加赛跑,提着自家晒衣服的竹竿就去参加了撑杆跳。
  
  让她感慨最深的是,中国1932年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时,只有一名运动员,还有花钱请来的其他4个人,一起入场。为了参加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我们的代表队只能分批坐船前往。而且要让足球队先行,沿途打比赛,挣得的门票收入寄回上海,其他等待的队员才能有经费走一批。而奥运会后,很多运动员由于筹不到返回祖国的路费,而不得不留在了德国。
  
  她感慨道,“看看中国今天的体育事业,再看看当年的中国,既心酸又骄傲。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的体育事业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我也希望作为一名志愿者,走上赛场,做好服务工作。”
  
  重新认识“重在参与”
  
  同样一堂2个小时的课程,对每个听过的人都有不同的触动。与孙亚飞不同,外语系的王洋同学对“重在参与”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一直知道,奥运会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重在参与’。今天才知道,这句原来跟1908年伦敦奥运会有关系。”
  
  在那一届马拉松比赛中,一个意大利的面包师一直遥遥领先。但在跑进体育场时,却因为体力透支,精神有些恍惚,跑向了与终点线相反的方向。站台上的人们都急了。叫的叫,喊的喊,提醒他方向反了。还有很多工作人员甚至追过去,告诉他跑反了。当这个面包师好不容易转到了正确的方向,却又一次摔倒了,一时没能站起来。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终于跨过了终点线。
  
  虽然由于有外力的帮助,面包师最终没能得到冠军。但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却从中总结出了一句经典格言。“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人生的旅途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斗。”这就是后来的“重在参与”。
  
  经济学院2003级贸易经济班的高节春同学这样理解这四个字,“做志愿者虽然在幕后,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在光环下竞技,但只要是参与了,就一样是英雄。”
  
  平等看待赛场上每一个人
  
  “赛场上谁都想得冠军、当英雄,但只要参与了,我们就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同样是核心志愿者的赵丽同学接下了话茬。在她看来,体育比赛中没有肤色、人种和财力的区别,都应该一视同仁。而她的这一观点,来自奥运冠军阿贝贝的故事。
  
  阿贝贝·贝基拉是非洲第一个在奥运会赛场上拿到冠军的人。这个贫穷的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在参加1960年罗马奥运会时,虽然只能光着脚丫子跑马拉松,但他最后却夺得了冠军。“他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人是平等的,不同肤色不同出身的人同样是优秀的。”1964年,阿贝贝在切除阑尾手术后,虽然体力大不如前,但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马拉松长跑冠军,并且打破了纪录。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穿上了鞋。
  
  阿贝贝的胜利,深深地鼓舞了全非洲人民。中国人在奥运会历史上的不断成长也鼓舞了很多听完讲座的中国同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郭建强同学是其中一个,“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很值得骄傲,我愿意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多的自豪。”他希望自己能在完成第11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后,继续为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服务。“奥运会是人人平等、和平友谊的象征,值得我们去争取为它志愿服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