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贫寒,少年时因过早为生计奔波而营养不良,尝够了体弱多病之苦。懂事后见国家贫弱,人民多难,更深感如果不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民族难兴国家无望之理。”
“体育水平是国家兴盛的标志。体育在和平发展时期的影响力是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这次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堪称奇迹,为此中国人都很受鼓舞,外国人也很震惊,这就是体育的力量。”
“以前中国人吃不饱、穿不好,现在经济好了,竞技体育也进步了,接下来应该让体育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对整个民族来说,金牌很重要,人民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霍英东先生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位“民间体育大使”的去世,是中国体育界的一大损失。在霍英东为中国体育做出的诸多贡献中,包括他在中国从1984年重新参加奥运会后,每4年都会邀请奥运功臣们去香港访问,并用沉甸甸的金牌以及不菲的奖金重赏他们。因此,也就有了奥运冠军们与霍老的见面,有了对这位老人的深刻记忆。
上世纪80年代 张蓉芳
老女排队员之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霍老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爱国,对排球运动也发自内心的喜爱。”
2004年,霍英东(前排左六)和董建华(前排左七)在香港接见了刚刚从雅典奥运会凯旋的体育健儿。
上世界80年代,“女排精神”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张蓉芳是那支“五连冠”队伍的成员之一,和许多退役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女排队员不同,她如今担任着排管中心副主任的职务,和排球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听说霍英东先生去世了,这让人觉得挺遗憾的,我对霍老表示深切的缅怀。”
上周五,主管男排事务的张蓉芳为当天下午的会议进行筹备,中国男排也即将出征在日本举行的世锦赛。“霍老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爱国,对排球运动也发自内心的喜爱,”张蓉芳回忆说,“他不仅仅喜欢排球运动,对其他体育运动和别的领域涉足也很广,对我们整个国家都有很大的贡献。”
1984年,中国女排夺得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后去香港访问,当时受到了霍英东的接见和慰问,张蓉芳是女排姑娘中的一员。但当话题切回20多年前的记忆之门时,张蓉芳的语气中有些无奈和遗憾:“我对当时的情景和细节回忆不起来了,时间过去的太久了,一下子有些想不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排球运动深受广大国人的喜爱,张蓉芳告诉记者,她和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也不止一次见到霍英东,“我想霍老对排球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每次去香港打比赛,霍老都会接见我们,”张蓉芳说,“他会为我们设庆功宴或者发奖品鼓励之类的,并且还邀请我们去他家中做客。”
1988年,“跳水皇后”高敏以580.23分在汉城奥运会上获得女子跳板的冠军,她也曾受邀到香港,与霍英东有过见面。1992年她蝉联跳板冠军,又一次见到了霍英东先生。据高敏自己说,其实她和霍英东的第一次见面并非在这样的庆功会上,霍老在她没拿到奥运金牌之前,已经邀请她去家中做客参加舞会。
1992年 邓亚萍
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与乔红搭档获得女双冠军
“我就觉得霍先生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很少说出来。”
“霍先生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他是想得最多、做得最多、说得最少的人。”邓亚萍昨天中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她刚从香港回来不久,在接受香港《明报》《文汇报》采访时,她也用了同样的话来表达对霍英东离世的惋惜和怀念。
邓亚萍的名字在中国乒乓球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她在1992年巴塞罗那和1996年亚特兰大连续两届奥运会中拿下了女单、女双4枚金牌,开创了中国乒坛的“邓亚萍时代”。1992年,作为奥运金牌球员的邓亚萍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前往香港,在那里她见到了霍英东。“当时霍先生普通话不是很好,大家交流的并不多。当时霍先生设家宴招待我们,他也邀请了香港很多知名人士一起,当时感觉气氛很好,霍先生人也很和善。”邓亚萍说,“要知道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一些香港人对大陆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不过霍先生想借此机会来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解,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大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当时我就觉得霍先生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事情,但他很少说出来。”
在谈到霍英东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时,邓亚萍第一句话就表示“霍先生为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做了相当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几乎都是默默无闻的。”相比之下,很多人熟知的是霍英东对中国奥运金牌队员的奖励,这一直是他个人对中国优秀体育运动员的直接经济奖励。在邓亚萍看来,霍英东的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在为中国体育挽留人才。“霍先生有自己的体育基金会,他永远是社会奖励优秀队员的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做法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大陆的经济水平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国家的奖金并不多,而运动员的商业活动也非常少。这时候霍先生的适时奖励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国家挽救人才,要不然当时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去国外发展了呀。”邓亚萍表示霍英东对中国体育基金会的大力捐赠也有很大意义,因为中国体育基金会的启动基金很大程度是由霍英东这批香港人士捐赠,而基金很大部分也用作退役运动员后期安置。
霍英东对慈善事业的关注也直接影响了邓亚萍后来的工作,去年5月,邓亚萍联系李宁、徐海峰、谢军、杨扬等体育界名流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十佳冠军基金”,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华慈善总会下属的惟一的体育慈善基金,也是我国惟一的体育慈善基金。以球拍入股的邓亚萍也成为了中国体育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主席,近几年邓亚萍去过27个国家参加公益事业,足迹遍及五大洲的难民营,看望了无数的战争孤儿、贩毒青少年等等。
“体育是从老百姓中间来的,老百姓给运动员出钱,我们就要回报这个社会。纳税人出钱供我们打球,我们不能忘了他们,我们不能忘了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邓亚萍表示。
本报记者 孙海光
1996年 王军霞
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5000米冠军
“我的奥运金牌都不是纯金的,霍老先生奖励的却是1公斤的纯金奖牌,沉甸甸的。”
霍英东因病辞世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小反响,人们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对霍老逝世表示缅怀和悼念,这其中包括许多奥运金牌健儿。而将这种对霍老的怀念和追忆写进自己博客的并不多,而前“马家军”长跑名将王军霞则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自己有必要为霍老写点什么,他是个很爱国的人,对中国体育事业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我觉得作为一名受过他关心和帮助的人,必须说点什么。”王军霞强调说,在博客中悼念霍老并非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做法,而是发自自己的内心。她向记者描述着她记忆中的霍老:“他的外表给人精力充沛的感觉,和他短暂接触、简单的问候后,又觉得他非常具有亲和力,是个很慈爱的老人,跟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掐指算来,从1996年夺取奥运会5000米金牌至今,王军霞已整整12年没有见到授予他荣誉金牌的霍英东了。
“那天,我们公司一个小伙子突然跟我说霍老去世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王军霞说,她自己一直相信中国俗语中“好人有好报”的说法,而霍老却“走的”有点早。
王军霞回忆说,他和霍老一共有三面之缘。第一次是1993年她在全国第七届全运会上4破三项世界纪录后;后两次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冠后,和金牌健儿先后在北京和香港受到霍老的亲切接见。
1993年,王军霞和曲云霞等“马家军”成员赴香港,并受到了霍英东的亲切接待和奖励。“1996年那次,霍老在北京贵宾楼接见我们的那次,人(奥运冠军)太多了,我对当时没有太多的印象,后来大家又一起去了香港,在那里受到了霍老在内的香港企业家们的盛情款待。”王军霞说。
“我在博客里也说,其实我对霍老先生谈不上太多的了解,只是见过几面而已,但这么多年来,他给我的印象一直非常深。”在王军霞看来,霍英东是那种尽管见面和了解很少,但绝对让你难以忘怀的那种人。
王军霞的运动生涯中,获得过无数大大小小的金牌,但霍老授予她的那枚荣誉金牌,在她看来却最为贵重,她也一直将它存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记者问起她将那枚1公斤重的金牌挂在脖子上的感觉时,沉浸在回忆中的王军霞脸上溢开了笑容:“你想想,1公斤重的金牌,那真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我在比赛中获得的金牌都不是纯金的,惟有霍老奖励给我的那块是纯金的。”
“作为一名运动员来说,谁都渴望在比赛中拿冠军来证明自己,也希望得到社会和其他人的认可。”在王军霞看来,霍老恰恰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金牌健儿们双重的鼓励。“1993年受到霍老的奖励,我当时就觉得是一种特别大的鼓励。”王军霞认为,霍老的举动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出于一颗爱国心和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关怀。“我私下里还跟朋友说,这个社会有钱人太多了,有钱干点什么不好,但霍老却偏偏有自己的选择,他对中国体育事业的热情和帮助,本身就是很感人的一件事,这样的人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怀念。”
2004 年刘翔
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冠军
“他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奉献了那么多,可以安息了。”
2004年,刘翔拿到了中国队在雅典奥运会上最重的一块金牌,他在香港的见面会上受到霍英东的赞扬。
从雅典奥运会一战成名归来后的刘翔,发行了一本《我是刘翔》的自传,传记中刊登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刘翔和霍英东握手的照片。刘翔身着红色的西装外套,黑色衬衫,还挎着一个棕色的斜背包,照片上霍老先生神采奕奕。
时间回到2004年9月6日,从雅典奥运会赛场上凯旋而归的内地金牌运动员,组成了一支奥运金牌代表团出访香港。不管是在国内出发前还是抵达香港后,奥运冠军所到之处均是人群簇拥、人声鼎沸。由于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的成绩,香港特区政府特地在礼宾府举行酒会,欢迎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运冠军代表团。就是这次酒会,成就了刘翔与霍英东老先生的第一次会面。
当晚,霍英东穿着黑色的西装外套,系着条金色的领带,站在宴会厅入口处接见所有的入场运动员。刘翔说,当时他和教练孙海平一同入场,一见到霍英东,就情不自禁地拘束起来。
中国人第一次在奥运会上涉足欧美人遥遥领先的田径项目,刘翔的金牌堪称含金量十足,当刘翔走到霍老先生面前时,霍老握着刘翔的手,激动地说:“刘翔,好样的!希望你今后继续努力。”
然后回过头看了看身边的友人,露出顽皮的表情,好似在炫耀自家的孙子似的,惹得大家都开怀大笑,会场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刘翔在得知霍老辞世后感慨万分:“我想霍老先生的一生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他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奉献了那么多,他可以安歇了。”
2004年 孙甜甜
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
“那时他的身体似乎不是很好,会见了我们很短的时间便离开了。”
2004年,孙甜甜和李婷在雅典异军突起,拿到了中国网球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在结束雅典征战后,孙甜甜放弃了马上开始的美国网球公开赛,随大部队一起飞赴香港,参加庆典活动,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见到霍英东。“那时他的身体似乎不是很好,会见了我们很短的时间便离开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与他的儿子霍震霆见面。”孙甜甜回忆道,霍英东短暂的露面并没有给孙甜甜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他在年轻的时候一定很精神。”孙甜甜笑着说。
霍英东基金会之前一直给这些金牌队员颁发一枚特制的金牌,不过由于金牌的图案跟国际奥委会的一些标志可能冲突。从2004年起,霍英东基金会给每个奥运金牌队员各奖励50万元。“当时不到3天的时间吧,感觉安排的活动时间特别紧张。”孙甜甜说,“不过香港那边的观众相当热情,气氛感觉很好的。”
名词解释
霍英东基金会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与文化艺术、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
酷爱体育运动的霍英东,对推动本港及内地的体育事业不遗余力,尤其在足球方面。他在1984年10月,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至今20多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包括在内地和港澳各地建设20多个现代水平的各种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和设施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中国流行的羽毛球运动与中国象棋进入国际体坛和设立各种奖金,奖励在比赛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人才等。
■专家视点·孙葆丽
邀奥运冠军访港意义深远
“霍英东先生在中国体育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人物,是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葆丽教授向记者表示。2000年5月,孙葆丽曾出版过一本《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书,书中她曾专辟章节详细叙述了霍英东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和影响。
“霍英东先生本身也喜欢体育,除了帮助中国重返亚洲体育联合会、国际奥委会以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外,他还在很多项目上帮助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孙葆丽举了一个例子,霍英东曾出资援建过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按惯例在博物馆门前刻下捐助者的姓名,而霍英东并没这样做,他写下的是“中国奥委会”的名字。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霍英东就曾捐建过“英东游泳馆”,十多年来,位于奥体中心的英东游泳馆一直在为北京市民发挥着余热。“霍英东先生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帮助中国重返国际体育组织大家庭,他在背后做了很多很多的贡献,只是这个现在很少有人提及。”孙葆丽称。
1984年开始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每一次夏季奥运会后,当年获得金牌的队员都会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去趟香港,这一惯例一直保持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后也将持续下去。“当中国在奥运会赛场上获得优异成绩的时候,香港奥委会就发起了这样的一个活动。
当奥运会刚刚结束,它的余温还在的时候,中国奥运代表团就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孙葆丽表示,霍英东体育基金每次都会奖励我们的奥运健儿,而从1988年开始则开始重奖获得金牌的奥运队员,每人颁发一枚金牌。而从2004年开始,金牌折合成了现金。“因为可能是它的图案会和奥委会标志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这次就折成现金了。”孙葆丽介绍说,“当时霍英东先生还说,中国的体育事业会大大的发展,2008年得到金牌的运动员会更多,他的体育基金要大大地加码,才能奖励我们这些奥运的金牌选手。”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香港期间,日程一般安排的比较紧凑,比如女排与当地男排会打友谊赛,乒乓球和跳水等在香港受欢迎的项目也会有多项表演赛,这也调动了香港民众的热情。“这样的活动可以让香港老百姓近距离接触中国的奥运金牌选手。这里面也有一个英雄情结的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这种英雄情结,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冠军,恰恰就是这些在体育场上顽强拼搏的英雄,比如刘翔,又比如中国女排。”孙葆丽说,“香港民众如此近距离的去观看他们自己的偶像,可以在他们当中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本报记者 孙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