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11月29日在江苏无锡结束。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聘请了15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审看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1个省级行政单位选送的238节体育录像课,经过评审,共评出一等奖62节、二等奖92节、优秀奖83节;并推出了有一定特色的16节体育课进行现场展示,其中初中课9节(农村课1节),高中课7节(农村课1节)。主要教材包括跑、篮球、排球、橄榄球、手球、支撑跳跃、双杠、健美操、武术、跆拳道、侗族摔跤等项目。
参评课特点突出
据悉,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报送的大部分参评课,选择的教材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教学因素;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明确、具体;注意了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把各项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突出了教学重点;重视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体,重视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安排。
许多参评的优秀课,教师都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这一特定人群主体的基本特点,设计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既注意启发和教育学生了解各项练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意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因而,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些优秀体育课还能较好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与运用组织教法。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教法步骤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直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参评的优秀体育课中,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能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地区与学校的实际,选择、开发、引进符合体育课程性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这些教材,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因素。
寻不足找差距
记者了解到,从报送的238节录像课来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还存在某些偏差,特别是在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如在教案中仍然存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淡化教师教的权威”等提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的课没有主线,或分段过多且各段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的课为了突现“生活化”,还把莴笋、土豆、白菜等实物直接搬进课堂,费钱、费时、费力,不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也脱离了日常教学的实际。
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有的课开发或选用的教材存在低龄化、幼稚化,或简单照搬生活场景的倾向,把生活或劳动的原型直接搬进课堂,教材内容技术含量低,缺乏应有的教与学的因素;有的课则改变了教材原有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把一些可以用来达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简单地当作模仿某种劳动的动作来处理,导致教材多种功能与价值的流失。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由于缺乏教学因素,运动负荷也很小,学生不仅学不到什么运动技能,也锻炼不了身体,不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原则。
在教法手段的运用上,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组织与布置学生练习,但讲解、示范很少,尚缺乏其他的教法手段。在学习方式的运用上,有的教师从形式上考虑较多,但对运用效果重视还不够。
在教学文件编制上,有的体育课教案的“教学设计”比较空泛,抽象,某一节课的设计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体育课;还有的“教学设计”则与教案雷同。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还存在多而全,重点不突出,不太明确具体,难以检查、评价的问题。有的教案对各项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及课的练习密度与强度没有做出预计。
李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