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三问国家队:什么是职业垒球运动员?

  摘要:"她们,是运动场上国家队荣耀的捍卫者,是垒球项目最具影响力的推广者,是低潮时期奋楫争先的孤勇者。”

  “要是没打垒球,你现在会从事什么职业?”

  “没想过。”

  “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垒球运动员?”

  “好玩。”

  在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能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要是成为一名职业垒球运动员,那就更偶然了。

  当你走进她们、了解他们、熟悉她们,或许能在偶然中发现一些必然。

镜头一

  “觉得就一简单的游戏,挺好玩,带个手套,拿个棒子跑跑就行,就去了。”

  2003年,北京丰台棒垒球学校来到长辛店一小选人,一眼就相中了动作利落、爆发力好的李琪。

  踏出这一步,李琪的垒球人生从此起步。

  2004年雅典奥运会,11岁的李琪在电视中见到了同为北京姑娘的国家女垒运动员魏嫱。李琪恍然大悟:“原来当垒球运动员可以上电视啊!”

  少年时期的心中总会种下很多种子,但生根发芽却需耐心呵护。

  “训练苦是肯定的,跑三千米,不知道多少次想放弃。”

  当兴趣变成一项正经事的时候,就不那么好玩了,必须要经过无数次重复的训练,达到另一种高度,才会真正享受其中。

  18年后的今天,李琪对垒球的理解仿佛又回到了起点。“我又觉得垒球是个游戏了,一种聪明人一起玩的游戏。现在想想,感谢那时候的三千米,打下了体能基础。”

  从好玩的游戏,到正经事,到一群聪明人玩的游戏。这种认识的改变,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无论是对垒球的理解、场上的心态,还是场下的自我驱动,这位1993年出生的老将,早已完成了蜕变。

镜头二

  “一群聪明人玩的游戏。”奚凯琳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但在接触垒球伊始,奚凯琳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认知或许是因为,小时候体弱的奚凯琳,接触垒球的初衷只是为了锻炼身体。

  现在则不同了。

  “运动员是最聪明的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

  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奚凯琳和队友们每天都要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一个动作就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在训练中我追求事半功倍,每练一次都要有一次的效果,保持清晰的头脑,多总结、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不断提高。”

镜头三

  柴燚楠有一个可爱的绰号“小熊”。15岁就进入国家队的她成长迅速,很快的适应了国家队的训练强度和生活节奏。训练中,主教练刘雅明会忍不住夸上一句:“‘小熊’长大了。”

  “小熊”超强的适应能力是有“出处”的。

  柴燚楠是一名“00”后,12岁那年,她从兰州安乐村小学转至兰州市体校,希望以此敲开理想学府的大门。

  “家离体校挺远的,与世隔绝的感觉,一开始去体校我妈送我,开车要40分钟。”

  很快,柴燚楠便不需妈妈送了,她和体校新认识的小伙伴相约坐大巴车返校。

  “大家在体校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进步,一起长大,就像家人的感觉。”

  垒球作为集体项目,让柴燚楠很小就学会了配合队友、照顾他人,让她很早便学会了走出自己,走向集体。

  “我没想到我会走到今天,感谢一路以来帮助我的人,垒球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充满感恩。”

镜头一

  “那你隔着奥体中心的铁栅栏看我一眼吧,哈哈。”

  采访前一天,柴燚楠爸爸从兰州来北京出差。按理说,这对于父女俩来说是一次见面的机会,但疫情防控和国家队严格的管理,让柴燚楠只能通过电话和爸爸打趣,安慰爸爸,也安慰自己。

  和家人聚少离多,对于12岁就进体校的柴燚楠来说,是一种常态。“很多比赛,爸爸妈妈能到场就到场,在场边挥舞着双手为我加油,那一瞬间,我感觉很幸福,我想他们也在为我骄傲。”

  或许是因为见面的次数少,柴燚楠格外珍惜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光,每次见面都显得珍贵。

  柴燚楠说她很幸运,因为所爱即工作。

  多么令人羡慕的事!

镜头二

  “以前有几个队外的朋友,现在只有一个了,朋友叫你一次、两次,总叫不出来,人家以后就不叫你了,好容易出来一回吧,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然后这仅剩的一回也没有了。”李琪自我调侃。

  10岁进入棒垒球学校,12岁进入北京市垒球队预备队,16岁进入北京市一队。伴随着舞台的增大,李琪需要放弃的自由就越多。

  2017年全运会前夕,北京垒球队队内动荡,状态不佳的李琪打算以这次全运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她开始偶尔想象一下未来自由的生活。

  “到天津你的状态就回来了!”教练的开导成了一种预言,李琪出色发挥,帮助北京队战胜上海取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2017年,中国女子垒球国家队向李琪发出召唤——跟随“与狼共舞”计划赴美训练、冲击东京奥运会资格,这诱惑……退役?等等再说吧!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多少个日夜在垒球场挥洒汗水。回首近20年的坚持,李琪感慨:“我的职业生涯还是挺顺利的。”

镜头三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后,奚凯琳躺在理疗室配合队医做康复,这是每日的“必修课”。

  “我曾因为腰伤走入极端,想过放弃,后来在教练的帮助下走了出来,以一个客观的心态对待伤病,既然我摆脱不了它,那就对它保持友善。”

  短发的奚凯琳给人印象一眼干练,7号球衣披在她身上尽显飘逸。不曾想,这个要强的无锡女孩,最初踏进垒球场的时候,是为了摆脱瘦弱,为了强健体魄;如今,带着伤病,她却要倔强的坚持在垒球场。

  支撑奚凯琳的,是理想和远方。

  “我仍然十分向往着奥运会赛场。垒球于我,已从兴趣变为一项事业,我对它充满感情。想起老一辈女垒运动员的光辉与荣耀,我就动力十足。即使,我是说即使,即使我们这代运动员没有完成复兴重任,我退役后要为下一代垒球运动员服务,让她们继续我们的梦想,完成未完成的使命,我愿倾其所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镜头一

  “五一”劳动节,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集训的国家女子垒球队赴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

  “每次听到国歌的时候内心都心潮汹涌,有时候会忍不住落泪。”

  三次采访柴燚楠,两次她都提到了国旗、国歌带给她的感触。“无论是在四川队,还是在国家队,每次国歌的响起,每次看到胸口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力量就得到一次凝聚。”

  回想赴美参加“与狼共舞”比赛时,柴燚楠时常回头留意看台。

  “经常会有几个黄皮肤的中国球迷,举着国旗在为中国女垒加油。异国他乡,这种场景很让人触动,谁都知道国旗意味着什么,我们为此而战,为他们而战。”

镜头二

  对于一位征战球场多年的老将来说,李琪对球场上的自己了如指掌。“发挥好的时候我是悲观主义者,发挥不好的时候我是乐观主义者,我会和自己和解。”

  李琪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姑娘,场内场外都洒脱非常,她自认为她是一个佛系的人。“佛系用来评价一个运动员的时候,应该不是一个好词,哈哈。”

  但正是这种“佛系”,成就了李琪的稳定心态、状态,让她成为在关键时刻值得信赖的队员。中国女垒领队杨刘曾表示:“在队伍遇到困难的时候,李琪能积极面对,鼓励队友,沟通能力强,帮助球队解决了不少问题。”

  首次赴美集训期间,刚进入国家队的李琪在随队翻译白祎辰的“怂恿”下,主动向主教练特蕾莎申请上场,并以两个安打征服教练。

  “从那之后,教练员便在人群中发现了我。”

  不知道是异国他乡激起了李琪的斗志,抑或是白祎辰对自己的了解起了作用。在问及什么时候最有归属感的时候,李琪说:“在异国他乡打比赛的时候,身披国家队队服,那种为国出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回荡胸间。”

  中国女垒领队杨刘这样评价李琪:“李琪是一名十分聪明的队员,懂得用脑子打球,有着难能可贵的思考和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名队员责任感强,在比赛中勇于担当。”

  客观来讲,我们需要告知李琪的是:我们一般不管这叫“佛系”,而是叫“凡尔赛”。

镜头三

  2019年上海,东京奥运会资格赛,是所有中国女垒队员心中的遗憾。“我们本可以做到的。”奚凯琳至今心有不甘,这是她最难忘记的一场比赛。

  李琪说:“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这场比赛,但我不愿回忆。”呵!这个“佛系”的人。

  “失败了,但我想记住它!”奚凯琳说:“心中有口气憋着,实力悬殊输了觉得可惜,实力不相上下没做好细节输了,是遗憾。”

  在失败中成长,这场比赛,带给奚凯琳的思考很多。“以前我认为只要练好自己就行,现在我要学着去帮助队友。”作为一个进队10年的老将,奚凯琳已经懂得,要把队伍装在心中,无论比赛、训练,还是生活中,因为肩上抗的,不仅是自己的荣辱,更有国家队的荣耀,有中国女垒复兴的责任。

  “我喜欢赛场上的英雄主义,但个人英雄主义要服从于集体主义。”

  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多少人为金庸先生的武侠情怀倾倒,一句“为国争光”,道出了多少运动员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她们,是运动场上国家队荣耀的捍卫者,是垒球项目最具影响力的推广者,是低潮时期奋楫争先的孤勇者。

  “你在训练中、球场上这么拼是为了什么?”

  “为了团队、为了目标,我不能掉链子。”

  “若中国女垒再次强大,意味着什么?”

  “为国家队赢得尊重,为项目赢得发展机会,为老一辈运动员赢得复兴的慰藉。”最后两个问题,三位运动员给出了同样的回答。

  这,大抵就是职业垒球运动员的意义吧!

  作者:陈万泉

  本文独家供稿中国垒球协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图片版权归中国垒球协会所有;相关文稿、图片未经授权,谢绝使用。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垒球协会官方微信:199107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