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2年“中国海南芳园国际艺术村杯”中国垒球联赛进入第四个比赛日。在当天进行的四场比赛中,江苏南工大19比15战胜广东奥龙堡,浙江•绍兴古越龙山鉴湖女侠16比11小胜上海,四川太阳鸟31比24力克北京雨燕,天津雄鹰20比34不敌辽宁蓝鲨。
赛场之内,精彩纷呈,赛场之外,是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垒球将以此次联赛为引领,以若干创新措施为抓手,从高处撬动中国垒球的改革之路,产生垒球发展的强大势能。
举办联赛势在必行
这个被称为“首届”的中国垒球联赛,中国垒球协会其实谋划已久,在多方协调努力下,终于在今年夏天落地绍兴。“很高兴,终于把比赛办起来了。”中国垒球协会主席杨旭在观看了当天全部四场比赛后说。
为什么一定要办联赛?回想“与狼共舞”计划,中国女垒通过三年在美国职业联赛的历练,虽然最后因毫厘之差折戟东京奥运资格赛,但参加美国职业联赛所带来的效果不可否认:中国女垒的世界排名从第12升至第7位。在参加东京奥运会比赛的6支队伍中,其中4支都有自己的联赛,而且都超过10年以上,没有自己联赛的是加拿大队和墨西哥队,但她们的队员都在美国职业联赛中参加高水平的对抗。
这个问题,中国女垒主教练刘雅明也曾表示:“日本垒球项目的崛起,和联赛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垒球联赛起步,他们把目光转向正值巅峰期的中国女垒,以亚洲第一投手王丽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队员东渡日本。效果立竿见影——不仅联赛水平有所提高,日本本土球员也在高水平的联赛中得到磨练。因之,日本国家队水平水涨船高,迅速崛起,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
鉴于此,举办中国垒球联赛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垒球协会的持续努力下,中国垒球项目在近几年得到了很不错的推广与普及。现在中国垒球协会举办的慢投垒球联赛每年都会走过全国60个城市,软式棒垒球在青少年群体中也蔚然成风……市场也在呼唤着高水平垒球赛事的到来。
举办首届中国垒球联赛的时机到了。受疫情影响,2022杭州亚运会延期,原本计划在亚运会之后举行的2022年“中国海南芳园国际艺术村杯”中国垒球联赛,提前与名城绍兴相遇。
出台新规以谋长远
联赛办起来了,未来怎么发展?如何发挥好联赛引领作用、反哺垒球人才培养体系?首届中国垒球联赛开赛三天以来,凭借对赛制的多个创新举措,比赛精彩程度超出预期。
看赛事,令人欣喜;谋长远,便须思虑。中国垒协主办这次联赛,可不是一锤子卖卖。
6月23日,中国垒球协会在官网发布的《垒球竞赛积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积分办法》”)。新的积分规则规定——运动员参加联赛获得的积分,会按照联赛规程分配给注册单位和参赛保障单位。
直观来看,《积分办法》的出台,为每位运动员制定了一套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个人权益的保障,能力强、表现好的运动员可以获得更高积分。对此杨旭表示:“以个人表现技术统计为积分依据的大胆创新颠覆了原来集体球类项目排名只见队伍、不见队员的状况,可以极大激发运动员动力。”
此外,中国垒球项目发展目前受地域发展不平衡的较大制约,各省队之间运动员注册后无法流动,造成了人才“富矿”的队伍中有很多能力强的队员打不上球,而有的队却又深陷无人可用的窘境。到了比赛时,双方实力悬殊,比赛毫无悬念,大大降低了赛事观赏度。
《积分办法》让运动员的流动有章可循,如果自己培养队员较多,可以输送到其他队伍,不仅可以拿到更多积分,还可以活跃竞赛市场,也让比赛更有看点。
2020年,中国垒球协会建立了中国垒球人才库,追踪人才培养,并采用垒球人才和队伍间双向选择的模式,畅通垒球人才从非专业走向专业的通道,带动垒球人才培养向基层下沉。从长远看,《积分办法》的出台,为谁培养、谁受益提供了相关保障,让“前人不仅栽树,也可乘凉”,与中国垒球人才库互为依存、相得益彰。
杨旭认为:“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市场资源,甚至孩子家长参与到垒球人才的注册培养中,解决中国垒球人才培养的痛点,同时可以打破固有的人才输送结构,基层教练员都更希望自己的队员能走得更远,让不同水平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平台。”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积分办法》出台的价值不仅在于眼前,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将来建立运动员评价、转租提供标尺,为未来建立整套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奠定基础。
创新赛制拓宽平台
男投手和女垒队员同场竞技——你没看错,这不是邀请赛,这是首届中国女垒联赛对赛制的创新。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对于赛场而言,队伍间差距过大只会降低赛事质量。杨旭表示:“在经济领域,资金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赛场上,运动员就是项目的‘资金流’,只有让运动员流动起来,联赛的强度、观赏度才能上去,活力和价值才会被创造出来。”
为了兼顾国家队练兵,同时让比赛看点更多,赛制规定:8支省队在对阵国家队时,落后7分以上就要派上男投手,一是可以让比赛对抗更加均衡,二是可以提升国家队队员比赛强度。如果国家队队员不在第二天的出战名单中,还要临时回归省队参赛。
拥有“双重身份”的不止有国家队队员,在《积分办法》的加持下,省队之间队员同样可以自由流动,让每一位有能力的运动员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再无羁绊。”
9支队伍、18个比赛日、72场比赛,每两支队伍在第一阶段碰见两次,如此高强度、高包容性赛制的比赛,和“首届”很般配。江苏队主教练黄维刚表示:“像这样强度的比赛,在中国女垒比赛中是首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受疫情影响,国家队队员无法到海外参加赛事,这次联赛对于备战亚运会的中国女垒来说是及时雨,对促进省队的发展同样重要。在第三个比赛日上海对阵辽宁的比赛中,双方攻防有来有回,这两支队分别是2021年陕西全运会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全运会结束后,老队员纷纷退役,如今都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阵痛期。上海队主教练陶桦表示:“新老交替每个队都会遇见,需要通过比赛不断的磨合,让年轻队员在这样高强度的比赛中和强队交手,不断学习、快速成长,这对上海队来说很有意义。”
对比今昔的差别,杨旭感慨:“我相信每个运动员都渴望赛场,这次联赛尽最大可能让更多运动员在赛场上挥舞球棒,要知道,前几年有些队员一年可能就打几场比赛。”
用小积分撬动大改革,以联赛助力项目长久发展,可以看到,与“首届”中国垒球联赛相匹配的不只是出现了多少个第一次,更多是联赛背后中国垒协的一个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创新者全靠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的这句话,或许能表明中国垒球在探索中的心境。前路不可预知,改革又将有几多荆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垒球以联赛引领项目发展的大步已然迈开,如杨旭所言:“垒球是智者的游戏,它包含规则、礼仪、谋略、大局观等多种要素,魅力无穷。中国垒球一定会发展起来,真正服务到个人、服务到地方,服务于社会,我相信每个垒球人都对此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