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手位置对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垒球协会开办投手训练营,就是希望国内能涌现更多投手人才,为2028、2032年奥运会做准备,助力中国女垒在国际赛场再次腾飞。”结营仪式上,中国垒球协会秘书长郑璐表示。
5月23日至6月23日,由中国垒球协会主办,北京首钢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和完美九人(北京)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奥运之星”投手训练营在北京举行。
一个月的时间里,训练营往返于北京首钢园大跳台垒球训练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参训投手在“动作诊断-体能强化-伤病预防”的科学训练体系中收获成长。
本次训练营,中国垒球协会特邀世界棒垒球联合会名人堂成员、前中国女垒王牌投手王丽红领衔教练团队,在首钢体育、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闫琪团队、北京体育大学包大鹏团队、北京泰极启航刘誉学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对来自河南的投手丁肖依、张翔,来自四川的投手芦晨轩,来自山东的投手刘雨桐、苗玉炘,来自广东的投手金宵帆,共6名投手进行特训。
6名投手年龄不同,球龄不同,所处的技术阶段也不同。丁肖依、张翔、金宵帆在队里是主力投手,承担着11月份全运会的备战任务,芦晨轩、刘雨桐、苗玉炘年龄较小,没有太多投球经验。据此,王丽红教练团队为她们针对性的确定了训练目标,并制定了为期一月的系统性训练计划。
发力链、小肌肉群力量、稳定性、小爆发力……经过评估,王丽红发现6名投手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四川投手芦晨轩,左投,身高183厘米,身体素质各方面都不错,但是球一出手,完全找不到好球区在哪。结合视频分析,王丽红点出了芦晨轩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投球启动时,轴心脚蹬板时前脚掌的朝向和投球方向角度相差较大;二是出手时,前腿支撑不够,身体力量未能完全传递到投球手臂上,且拨球动作不够完整。
针对芦晨轩的这两个问题,教练团队依照视频录像,针对芦晨轩投球的发力链进行优化,在训练中用沙包、投球辅助线帮助其纠正。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芦晨轩的直球球速由87-92公里/小时,上升到了92-96公里/小时,好球率也大大提高。
除了在北京首钢园大跳台垒球训练基地的技术训练,每周的周二和周四下午,6名队员会前往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进行功能性训练。
“这里和自己平时的训练内容不一样,之前没经历过这样的测试。”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功能动作评估室走出来,河南垒球队投手丁肖依说。开营以来,参训的学员每周都会到体科所两次,在体科所闫琪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体能康复、力量训练、视觉评估测试等内容。
视觉评估测试负责人介绍,和上周的视觉评估测试相比,丁肖依这周的几项测试数据都有所提高。打开跟踪训练报告——“丁肖依:视力测试中右手反应更快,非投球手反应速度更快,通过频闪眼镜训练增加左手反应速度……”报告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名投手在每次测试中的表现,据了解,体科所为每名投手都制订了跟踪分析报告。同时,闫琪会单独询问每名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并针对性的设计康复训练动作。
王丽红表示:“这样的训练效果非常好,闫琪老师对每个动作的要求都很细致,如果能长时间坚持这样的标准,对她们投球的帮助很大。”
张翔的投球动作、金宵帆的技术细节、丁肖依的发力……结营仪式的分享中,大家对一个月来的提高感知清晰。这次训练营结束后,每个参训运动员都将得到一份20页左右,包含技术、体能、防护、视觉评估、报告等多方面数据的总结报告。
结营仪式上,郑璐高度评价了本次投手训练营取得的成果,感谢“奥运之星”投手训练营教练团队,感谢各省基地中心的信任,感谢运动员在近一个月时间里的努力。郑璐指出,中国垒球协会将不遗余力推动投手的培养,助力中国垒球项目再次腾飞。
郑璐强调,成为一名优秀的投手,一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认知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水平,拥有强大内心的投手,才能在比赛中敢于担当、勇挑担子;二是要提高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没有力量的支持,投球只剩“花架子”;三是要勤学苦练,量变产生质变,数量不够,手上的感觉就出不来,训练营虽然结束了,但希望大家回到各队后要继续坚持,把本次训练营的所听、所看、所学充分吸收。
北京首钢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颖出席结营仪式,她表示,通过大家的肤色,看到了大家的汗水和努力,通过交流,看到大家对于自身技术动作、训练提高有着清晰的认知,希望大家在今后有更大的进步。首钢体育与中国垒协的这次合作是开端,希望双方继续紧密合作,深耕垒球项目,助力中国垒球取得更好成绩。